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:高脂血症 > 高血脂预防

本章讲义红细胞检查

红细胞检查

一、概要   要点1:  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,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,在红细胞生成素作用下,经红系祖细胞阶段,分化为原红细胞,经数次有丝分裂发育为早幼、中幼和晚幼红细胞。晚幼红细胞通过脱核成为网织红细胞,这一过程在骨髓中进行,约需72h。   网织红细胞经约48h成完全成熟的红细胞,释放入血液,平均寿命约d,衰老红细胞主要在脾破坏,分解为铁、珠蛋白和胆红素。   要点2:   血红蛋白分子是有核红细胞、网织红细胞内形成的一种含色素蛋白质。色素部分为亚铁血红素,蛋白质部分为珠蛋白。亚铁血红素由原卟啉、铁组成,受δ-氨基-γ酮戊酸合成酶、血红素和Fe2+的调节。珠蛋白肽链分为α、β两类:①α类链:α,ζ和θ链;②β类链:β,δ,γ,ε链。   α链由个氨基酸组成,β链由个氨基酸组成。每个Hb分子由2条α类肽链和2条β类肽链组成。在正常情况下,99%Hb的铁原子呈Fe2+状态,称为还原Hb,1%呈Fe3+状态,称为高铁血红蛋白,只有Fe2+状态的Hb才能与氧结合,称为氧合血红蛋白。   血红蛋白的合成受激素的调节,①红细胞生成素:可促进δ-氨基-γ酮戊酸生成和铁的利用,从而促进血红素、Hb的合成;②雄激素:能促进δ-氨基-γ酮戊酸合成酶、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。   在人体生长各期,Hb种类与比例不同。在胚胎发育早期,约妊娠第5周,ζ与ε基因表达,形成个体发育中第一个有功能的胚胎期血红蛋白:ζ2ε2(HbGowerⅠ);妊娠第6周,α和γ基因开始表达,形成HbGowerⅠ(ζ2ε2)、HbGowerⅡ(α2ε2)、HbPortland(ζ2γ2)和HbF(α2γ2)等胚胎期血红蛋白;妊娠第8周,γ链合成达到最高峰,β链开始合成,形成HbA(α2β2)。   妊娠第36周,β链合成迅速增加,γ链合成速率减低;刚出生时,β链与γ链合成量大致相等;出生后3个月,使HbA逐步占Hb总量95%以上,而HbF逐步降至1%以下。δ链开始合成时间不很清楚,出生后HbA2(α2δ2)占Hb总量的2%~3%。   二、红细胞计数   要点3:   手工法误差原因为:①样本:血液发生凝固。②操作:稀释、充池、计数不规范。③器材:微量吸管、计数板不标准。④固有误差(计数域误差)。   要点4:   血液分析仪法是常用方法,比手工法精确(如电阻抗计数法的变异系数为2%,手工法则大于11%),且操作简便、快速。当白细胞数量明显增高时,会干扰红细胞计数和体积测定而产生误差。   要点5:   参考值:成年男性(4~5.5)×/L;成年女性(3.5~5.0)×/L;新生儿(6.0~7.0)×/L。   医学决定水平:高于6.8×/L,应采取治疗措施;低于参考值低限,为诊断贫血界限,应寻找病因;低于1.5×/L应考虑输血。   要点6:生理性变化   (1)年龄与性别的差异:新生儿,由于出生前处于生理性缺氧状态,故红细胞明显增高,较成人约增加35%,出生2周后逐渐下降,2个月婴儿约减少30%。男性在6~7岁时最低,随年龄增大而逐渐上升,25~30岁达到高峰,30岁后随年龄增大而逐渐下降,直到60岁尚未停止。女性也随年龄增大而逐渐上升,13~15岁达到高峰,随后受月经、内分泌等因素影响而逐渐下降,21~35岁维持最低水平,以后随年龄增大而逐渐上升,与男性水平相当。   (2)精神因素:感情冲动、兴奋、恐惧、冷水浴等可使肾上腺素增多,导致红细胞暂时增多。   (3)剧烈体力运动和劳动:由于需氧量增加,使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增加、骨髓加速释放红细胞,导致红细胞增多。   (4)气压减低:高山地区居民和登山运动员因缺氧,红细胞代偿性增生,数量增高。   (5)妊娠中后期:为适应胎盘循环需要,通过神经、体液调节,孕妇血浆容量明显增加使血液稀释,导致红细胞减少。   要点7:   按病因将贫血分成:   (1)急、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:各种原因出血,如消化性溃疡、痔疮、十二指肠钩虫病等。   (2)红细胞寿命缩短:各种原因溶血,如输血溶血反应、蚕豆病、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等。   (3)造血原料不足:如慢性失血者,因铁重新利用率减少、铁供应或吸收不足所致;先天性或后天性红细胞酶缺陷者,因铁不能被利用、堆积在细胞内外所致,如铁粒幼细胞贫血;某些药物,如异烟肼、硫唑嘌呤等;继发于某些疾病,如类风湿关节炎、白血病、甲状腺功能亢进、慢性肾功能不全、铅中毒等。   (4)骨髓造血功能减退:某些药物,如抗肿瘤药物、磺胺类药物、保泰松、有机砷、马利兰等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;物理因素,如X线、60钴、镭照射等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;继发于其他疾病,如慢性肾功能衰竭;原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。   要点8:红细胞增多   (1)原发性红细胞增多: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、良性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等。   (2)继发性红细胞增多:如房室间隔缺损、法洛四联症等各种先天性心血管疾病,肺气肿、肺源性心脏病、肺纤维化、矽肺和各种引起肺气体交换面积减少的疾病,异常血红蛋白病,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(库欣病),某些药物如肾上腺素、糖皮质激素、雄激素等。   (3)相对性红细胞增多:如呕吐、严重腹泻、多汗、多尿、大面积烧伤、晚期消化道肿瘤而长期不能进食等。   要点9:   红细胞计数操作方法   改良牛鲍计数板(血细胞计数板):计数池内划有长、宽各3.0mm的方格,分为9个大格,每个大格面积为1.0mm2,容积为0.1mm3(μl)。其中,中央大方格用双线分成25个中方格,位于正中及四角的5个中方格是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区域,每个中方格用单线分为16个小方格。四角的4个大方格是白细胞计数区域,用单线划分为16个中方格。   根据年国际标准局(NBS)规定,大方格每边长度允许误差为±1%,即(1±0.01)mm,盖玻片与计数池间隙深度允许误差为±2%,即(0.1±0.)mm。   要点10:   盖玻片:是专用的玻璃盖片,要求表面平整光滑,两面平整度在0.mm以内,盖玻片规格是24mm×20mm×0.6mm。   要点11:   静置:室温下平放3~5min,待细胞下沉后于显微镜下计数。   计数:先用低倍镜观察血细胞分布是否均匀,如严重分布不匀,应重新充池,然后用高倍镜计数中央大方格内4角和正中5个中方格内的红细胞数。   红细胞在计数池中若分布不均,每个中方格间相差超过20个应重新充池,两次红细胞计数相差不得超过5%。   计数时需遵循一定方向逐格进行,以免重复或遗漏,对压线细胞采用数左不数右、数上不数下的原则。   要点12:   红细胞稀释液:①Hayem液由NaCl(调节渗透压)、Na2S04(提高比密防止细胞粘连)、HgCl2(防腐)和蒸馏水组成,缺点是遇高球蛋白血症患者,由于蛋白质沉淀而使红细胞易凝集。②枸橼酸钠稀释液由枸橼酸钠(抗凝和维持渗透压)、甲醛(防腐和固定红细胞)、氯化钠(调节渗透压)和蒸馏水组成。③普通生理盐水或加1%甲醛生理盐水。   三、血红蛋白测定   要点13:   检测原理:血液中血红蛋白以各种形式存在,包括:氧合血红蛋白、碳氧血红蛋白、高铁血红蛋白(Hi)或其他衍生物。采用比色法测定,包括:氰化高铁血红蛋白(HiCN)测定法、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(SDS)测定法、叠氮高铁血红蛋白(HiN3)法、碱羟血红蛋白法、溴代十六烷基三甲胺(CTAB)血红蛋白测定法等。   HiCN测定法原理:血液中除硫化血红蛋白(SHb)外的各种Hb均可被高铁氰化钾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,再和CN-结合生成稳定的棕红色复合物-氰化高铁血红蛋白,其在nm处有一吸收峰,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该处的吸光度,经换算即可得到每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,或通过制备的标准曲线查得血红蛋白浓度。   要点14:方法学评价   1.HiCN法:年被ICSH推荐为参考方法。   2.SDS测定法:该法具有操作简单、呈色稳定、准确性和精确性符合要求、无公害等优点。但由于摩尔消光系数尚未最后确认,不能直接用吸光度计算Hb浓度,而且SDS试剂的质量差异较大会影响检测结果。   3.多参数血细胞分析仪:优点是操作简单、快速,同时可获得多项红细胞参数,血红蛋白测定原理与手工法相似,仪器法测定精度(CV)约为1%。   要点15:   质量控制   1.样本:异常血浆蛋白质、高脂血症、白细胞数超过30×/L、脂滴等可产生浊度,干扰Hb测定。   2.采血部位:部位不同,结果不同,静脉血比毛细血管血低10%~15%。   3.结果分析:测定值假性增高的原因是稀释倍数不准、红细胞溶解不当、血浆中脂质或蛋白质量增加。   4.HiCN参考液:是制备标准曲线、计算K值、校准仪器和其他测定方法的重要物质。   ICSH公布了制备方法和规格,我国HiCN部级参考品质量标准为:   (1)图形扫描波峰(±1)nm,波谷~nm。   (2)Aλnm/Aλnm=1.~1.。   (3)Aλnm≤0.。   (4)无菌试验:普通培养和厌氧培养阴性。   (5)精密度:随机抽样10支测定,CV≤0.5%。   (6)准确度:以WH0的HiCN参考品为标准进行测定,测定值与标示值之差≤±0.5%。   (7)稳定性:3年内不变质,测定值不变。   (8)分装于棕色安瓿内,每支不少于10ml。   (9)标签应写明产品名称、批号、含量、有效期、生产日期、贮存法等。   5.质控物   常用质控物有:ACD抗凝全血、进口全血质控物、醛化半固定红细胞、溶血液和冻干全血等。   要点16:   参考值:成年:男性~g/L;女性:~g/L。新生儿:~g/L。老年(70岁以上):男性94.2~.2g/L;女性86.5~.8g/L。   要点17:   生理性变化   (1)年龄:随年龄增长,Hb可增高或减低,和红细胞变化相似。   (2)时间: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有日内波动,上午7时达高峰,随后下降。   要点18:病理性变化   (1)某些疾病,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浓度不一定能正确反映全身红细胞的总容量。如大量失血时,在补充液体前,虽循环血容量缩小,但血液浓度很少变化,从血红蛋白浓度来看,很难反映出存在贫血。如水潴留时,血浆容量增大,即使红细胞容量正常,但血液浓度减低,从血红蛋白浓度来看,已存在贫血,反之,失水时,血浆容量缩小,即使血液浓度增高,但红细胞容量减少,从血红蛋白浓度来看,贫血不明显。   (2)发生大细胞性贫血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,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浓度不成比例。大细胞性贫血的血红蛋白浓度相对偏高,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的血红蛋白减低,但红细胞计数可正常。四、红细胞形态检查   要点19:   瑞氏染色血涂片成熟红细胞形态为双凹圆盘形,细胞大小一致、平均直径7.2μm,淡粉红色,中央1/3为生理性淡染区,胞质内无异常结构。   要点20:异常红细胞形态(大小异常)   (1)小红细胞:直径<6μm的红细胞。正常人偶见。见于缺铁性贫血、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、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。   (2)大红细胞:直径>10μm的红细胞。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、溶血性贫血、恶性贫血等。   (3)巨红细胞:直径>15μm的红细胞。见于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。   (4)红细胞大小不均:红细胞间直径相差一倍以上。见于严重的增生性贫血(如巨幼细胞性贫血)。   要点21:(色素异常)   (1)正常色素性:红细胞呈淡红色,中央有生理性浅染区。见于正常人、急性失血、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等。   (2)低色素性:红细胞中央生理性浅染区扩大,成为环形红细胞。见于缺铁性贫血、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、铁幼粒细胞性贫血、某些血红蛋白病。   (3)高色素性:红细胞中央浅染区消失,整个红细胞染成红色,胞体增大,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增高,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正常。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。   (4)多色性: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,胞体较大,胞质内尚存少量嗜碱性物质(RNA),红细胞染成灰红色或淡灰蓝色。见于正常人(占1%左右)、骨髓造红细胞功能活跃(如溶血性或急性失血性贫血)。   (5)细胞着色不一:同一血涂片同时出现低色素、正常色素性两种细胞,又称双形性贫血,见于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。   要点22:(形态异常)   (1)球形红细胞:细胞中央着色深,体积小,直径与厚度比小于2.4:1(正常值3.4:1)。见于遗传性和获得性球形细胞增多症(如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、直接理化损伤如烧伤等)和小儿。   (2)椭圆形红细胞:细胞呈椭圆形、杆形,两端钝圆,长轴增大,短轴缩短,长是宽的3~4倍。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(可达25%~75%)、大细胞性贫血(可达25%)、缺铁性贫血、骨髓纤维化、巨幼细胞贫血、镰形细胞性贫血、正常人(约占1%,不超过15%)。   (3)靶形红细胞:细胞中央染色较深,外围为苍白区域,而边缘又深染,形如射击之靶。有时,中央深染区呈细胞边缘延伸的半岛状或柄状。细胞直径比正常大,但厚度变薄。见于各种低色素性贫血(如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、HbC病)、阻塞性黄疸、脾切除后。   (4)口形红细胞:细胞中央有裂缝,中央淡染区呈扁平状,似张开的口形或鱼口。见于口形红细胞增多症、小儿消化系统疾患引起的贫血、酒精中毒、某些溶血性贫血、肝病和正常人(<4%)。   (5)镰形红细胞:细胞呈镰刀状、线条状或L、S、V形等,是含有异常血红蛋白S(HbS)的红细胞。见于镰状细胞贫血(HbS-S,HbS-C)、镰状细胞特性样本(HbA-S)。   (6)棘红细胞:细胞表面有针状突起,间距不规则,长和宽不一。见于遗传性或获得性β-脂蛋白缺乏症(高达70%~80%)、脾切除后、酒精中毒性肝病、尿毒症。需与皱缩红细胞(锯齿状红细胞)鉴别,皱缩红细胞边缘呈锯齿形,排列紧密,大小相等,外端较尖。   (7)裂红细胞:为红细胞碎片或不完整红细胞,大小不一,外形不规则,呈刺形、盔形、三角形、扭转形等。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、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、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、巨幼细胞性贫血、严重烧伤和正常人(<2%)。   (8)缗钱状红细胞:红细胞互相连接如缗钱状,是因为血浆中某些蛋白(纤维蛋白原、球蛋白)增高,使红细胞正负电荷发生改变所致,见于多发性骨髓瘤。   (9)有核红细胞(幼稚红细胞):除1周内婴儿血涂片中可见少量有核红细胞外,其他则为病理现象,如溶血性贫血(如新生儿溶血性贫血、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、巨幼细胞性贫血)、造血系统恶性疾患或骨髓转移性肿瘤(如各种急、慢性白血病、红白血病)、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(如骨髓纤维化)、脾切除后。   其他:①新月形红细胞:红细胞着色极淡,残缺不全,体积大,状如新月形,直径约20μm,见于某些溶血性贫血(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)。②泪滴形红细胞:红细胞形如泪滴样或梨状,见于贫血、骨髓纤维化和正常人。③红细胞形态不整:出现不规则的奇异形状,如豆状、梨形、蝌蚪状、麦粒状、棍棒形等,见于某些感染、严重贫血、巨幼细胞性贫血。   要点23:(结构异常)   (1)嗜碱性点彩红细胞:瑞氏染色后,胞质内出现形态不一的蓝色颗粒(变性RNA),属于未完全成熟红细胞,颗粒大小不一、多少不等。见于铅中毒、正常人(约占1/)。   (2)豪焦小体(Howell-Jolly小体,染色质小体):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胞质内含有一个或多个直径为1~2μm暗紫红色圆形小体,为核碎裂、溶解后的残余部分。见于脾切除后、无脾症、脾萎缩、脾功能低下、红白血病、某些贫血(如巨幼细胞性贫血)。   (3)卡波环:在嗜多色性、碱性点彩红细胞胞质中出现紫红色细线圈状结构,呈环形、8字形,为核膜残余物、纺锤体残余物、脂蛋白变性物。见于白血病、巨细胞性贫血、增生性贫血、铅中毒、脾切除后。   (4)寄生虫:红细胞胞质内可见疟原虫、微丝蚴、杜利什曼原虫等病原体。   五、血细胞比容测定   要点24:方法学评价   1.手工法温氏法:采用中速离心,不能完全排除红细胞间残留血浆,测定结果偏高。微量法:采用高速离心,红细胞间残留血浆比温氏法少(约2%),且样本用量小,操作简便,残留血浆1%~3%。   2.血液分析仪法仪器法CV为1%,手工法CV为2%,仪器法应注意红细胞增多症或血浆渗透压常时会出现误差。   要点25:临床意义   1.增高见于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,如大量呕吐、大手术后、腹泻、失血、大面积烧伤、真性红细胞增多症、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等。   2.减低见于各种贫血。   3.是临床输血、输液疗效观察的指标。   4.作为红细胞平均体积、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计算的基础数据。   要点26:操作方法(温氏法操作)   离心:将离心管置于水平离心机以g(即有效半径22.5cm,r/min),离心30min。观察结果:离心后血液分为5层,自上而下分别为血浆层、血小板层、白细胞层和有核红细胞层、还原红细胞层(紫黑红色)、带氧红细胞层(鲜红色)。读取红细胞层柱高(以紫黑红色层为准)的毫米数,乘以0.01,即为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体积的升数。   六、红细胞平均指数   要点27:方法学评价   1.MCV红细胞凝集(如冷凝集综合征)、严重高血糖症(葡萄糖高于mg/L)可使MCV假性增高。   2.MCH高脂血症、白细胞增多症可使MCH假性增高。   3.MCHC受Hct(血浆残留或出现异常红细胞)和Hb(高脂血症、白细胞增多症)的影响。   要点28: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学分类

贫血分类

MCV

MCH

MCHC

贫血

正细胞贫血

正常

正常

正常

再生障碍性贫血、急性失血性贫血、某些溶血性贫血

大细胞贫血

增高

增高

正常

各种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不良的贫血

单纯小细胞贫血

减低

减低

正常

慢性感染、慢性肝肾疾病性贫血减低

小细胞低色素贫血

减低

减低

减低

缺铁性贫血及铁利用不良贫血,慢性失血性贫血

七、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  要点29:质量控制   RDW异常受样本中红细胞碎片、红细胞凝集、双相性红细胞的影响。   要点30:贫血MCV/RDW分类法

MCV

RDW

贫血类型

常见病因和疾病

减少

正常

小细胞均一性

单纯杂合子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(轻型)、某些继发性贫血

减少

增高

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

缺铁性贫血、β-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(非轻型)、HbH病

正常

正常

正常体积均一性

再生障碍性贫血、白血病、某些慢性肝病、肾性贫血,急性失血

正常

增高

正常体积不均一性

混合型营养性缺乏性贫血,部分早期铁缺乏(尚无贫血)、血红蛋白病性贫血、骨髓纤维化、铁粒幼细胞贫血

增大

正常

大细胞均一性

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、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、部分肝病性贫血、某些肾病性贫血

增高

增高

大细胞不均一性

巨幼细胞贫血、某些肝病性贫血

  要点31:   RDW增大对IDA的诊断灵敏度达95%以上,特异性不强,可作为IDA的筛选诊断指标。当铁剂治疗有效时,RDW开始增大,随后逐渐降至正常。   八、网织红细胞计数   要点32:质量控制   1.显微镜法   影响因素有:操作人员对网织红细胞识别不同、血涂片质量好坏、计数红细胞数量多少、计数方法等。   2.仪器法   出现Howell-Jolly小体、有核红细胞、巨大血小板会使结果假性增高。   要点33:   分型:根据网织红细胞发育阶段分为4型,分别是:Ⅰ型(丝球型),红细胞充满网状物,见于骨髓。Ⅱ型(网型),红细胞网状物结构松散,见于骨髓。Ⅲ型(破网型),红细胞网状物结构稀少,呈不规则枝点状排列,见于外周血。Ⅳ型(点粒型):红细胞内为分散的细颗粒、短丝状网状物,见于外周血。   要点34:临床意义   网织红细胞计数(尤其是网织红细胞绝对值)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。当骨髓网织红细胞增多,外周血减少时,提示释放障碍;骨髓和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均增加,提示为释放增加。从网织红细胞成熟类型获得红细胞生成活性的其他信息,正常时,外周血网织红细胞中Ⅲ型约占20%~30%,Ⅳ型约占70%~80%,若骨髓增生明显,可出现Ⅰ型和Ⅱ型网织红细胞。   1.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情况   (1)增多:见于溶血性贫血、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后。   (2)减少: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、溶血性贫血再障危象。   2.观察贫血疗效:缺铁性贫血、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治疗前,Ret仅轻度增高(也可正常或减少),给予铁剂或维生素B12、叶酸治疗后,用药3~5d后,Ret开始上升,7~10d达高峰,2周左右,Ret逐渐下降,表明治疗有效。   3.骨髓移植后监测:骨髓移植后第21d,如Ret大于15×/L,表示无移植并发症;小于15×/L,伴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高,可能为骨髓移植失败。   要点35:显微镜法注意事项   (1)网织红细胞必须在活体染色时才能显示,WH0推荐使用新亚甲蓝染液,其染色力强且稳定,煌焦油蓝染液操作简单、费用低廉,但易产生沉淀、工作效率不高、精度差(批内CV可达20%以上)。染色时间不能过短。染色温度应控制在37℃,因为室温(25℃)染色Ret检出率明显低于37℃染色。染液与血液比例以1:1为宜,严重贫血时,可适量增加血量。   (2)血涂片要薄而均匀,红细胞无重叠。选择红细胞分布均匀、网织红细胞着色好的部位进行计数。   (3)为提高网织红细胞计数精度和速度,ICSH推荐使用Miller窥盘。其精度CV约为10%。   (4)注意鉴别网织红细胞与HbH包涵体。Ret为蓝绿色网状或点粒状物质,分布不均,HbH包涵体为蓝绿色圆形小体,均匀散布于整个红细胞内。   (5)瑞氏染液复染可使网织红细胞值偏低。   九、点彩红细胞计数   要点36:点彩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受到损害,其胞质中残存变性的嗜碱性RNA,染色后呈现大小、形状不一的蓝色颗粒。   点彩红细胞计数时,采用碱性亚甲蓝液染色后,红细胞呈淡蓝绿色,颗粒呈深蓝色;采用瑞氏染色后,红细胞呈粉红色,颗粒呈蓝黑色。通常油镜下计数个红细胞中点彩红细胞数,换算成百分率。   要点37:临床意义   增高见于中毒(如铅、汞、银、铋、硝基苯、苯胺等)、各类贫血(如溶血性贫血、巨幼细胞性贫血、恶性贫血、恶性肿瘤等)。   十、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  要点38:   红细胞沉降率(ESR,血沉)指离体抗凝血静置后,红细胞在单位时间内沉降的速度,分为3期:①缗钱状红细胞形成期,约数分钟至10min;②快速沉降期,缗钱状红细胞以等速下降,约40min;③细胞堆积期(缓慢沉积期),红细胞堆积到试管底部。   要点39:方法学评价   1.手工法:方法有魏氏法、潘氏法等。魏氏法简便实用,为ICSH推荐法。潘氏法用血量少(适用于儿童)。因抗凝剂、用血量、血沉管规格、观察时间不同,所以各种方法参考值不同。   2.血沉仪法:仪器测量时间短、重复性好、不受环境温度影响等。   要点40:质量控制   影响红细胞缗钱状形成的主要因素有:   1.血浆中各种蛋白比例小分子蛋白如清蛋白、卵磷脂等使血沉减缓,大分子蛋白如纤维蛋白原、急性反应蛋白、免疫球蛋白、巨球蛋白、胆固醇、甘油三酯等使血沉加快。   2.红细胞数量和形状   (1)红细胞数量:数量减少使血沉加快,数量增多使血沉减慢。但数量太少,血沉也减慢。   (2)红细胞直径:直径越大血沉越快,球形红细胞、镰形红细胞使血沉减慢。   3.血沉管血沉管应完全直立,若血沉管倾斜3°,沉降率增加30%。   4.血样本抗凝剂浓度增加、血液凝固使血沉减慢。   5.温度室温过高使血沉加快,室温过低使血沉减慢。   要点41:   临床意义   血沉增快   (1)生理性:女性高于男性。妇女月经期、妊娠3个月以上者血沉增快。老年人血沉增快。   要点42:病理性   1)各种炎症:急性细菌性炎症,如α1胰蛋白酶、α2巨球蛋白、C反应蛋白、转铁蛋白、纤维蛋白原等急性期反应物增多,2~3d后血沉增快。慢性炎症,如结核病、结缔组织炎症、风湿热等,活动期血沉增快,病情好转血沉减慢,非活动期血沉正常。   2)组织损伤及坏死:组织损伤、手术创伤使血沉增快,若无并发症,2~3周内恢复正常。心肌梗死2~3d后血沉增快,持续1~3周,而心绞痛血沉正常。   3)恶性肿瘤:因α2巨球蛋白、纤维蛋白原增高、肿瘤组织坏死、继发感染、贫血等因素使血沉增快。手术切除、治疗好转,血沉可正常。复发或转移时,血沉又增快。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。   4)高球蛋白血症:如系统性红斑狼疮、恶性淋巴瘤、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、肝硬化、慢性肾炎等血沉增快。如多发性骨髓瘤、巨球蛋白血症血沉正常或减慢。   5)贫血:贫血使血沉轻度增快。遗传性红细胞增多症、镰形细胞性贫血、红细胞异形症等血沉可减慢。   6)高胆固醇血症:如动脉粥样硬化、糖尿病、肾病综合征、黏液性水肿、原发性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血沉增快。   要点43:血沉减慢   如真性或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症、DIC消耗性低凝血期、继发性纤溶期等血沉减慢。   练习题   正常人血液中红细胞呈均匀混悬状态是与红细胞膜表面的   A.抗原有关   B.电荷有关   C.膜蛋白有关   D.唾液酸根有关   E.粘度有关

  [答疑编号]

D

  练习题   与血红蛋白构成无关的成分是   A.亚铁血红素   B.珠蛋白   C.原卟啉   D.红细胞生成素   E.铁

  [答疑编号]

D

  练习题   胚胎早期第一个形成的血红蛋白是   A.HbA   B.HbF   C.HbA2   D.HbGowerⅠ   E.HbGowerⅡ

  [答疑编号]

D

  练习题   血红蛋白测定,静脉血比毛细血管血   A.高(10~15)%   B.低(10~15)%   C.高(5~10)%   D.低(5~10)%   E.高(1~5)%

  [答疑编号]

B

  练习题   红细胞着色不一多见于   A.缺铁性贫血   B.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  C.再生障碍性贫血   D.溶血性贫血   E.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

  [答疑编号]

E

  练习题   关于球形红细胞的叙述,错误的是   A.细胞中央着色深   B.直径与厚度比小于2.4:1   C.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  D.气体交换功能较正常红细胞为弱   E.容易导致破坏、溶解

  [答疑编号]

C

  练习题   老年人血沉增快,是因   A.纤维蛋白原增高   B.红细胞增加   C.血脂增高   D.血液浓缩   E.红细胞衰老

  [答疑编号]

A

  练习题   点彩红细胞可见于许多疾病,但不包括   A.铅中毒   B.溶血性贫血   C.巨幼细胞性贫血   D.再生障碍性贫血   E.恶性贫血

  [答疑编号]

D

  练习题   耳垂采血检查结果不够恒定,许多结果比手指血或静脉血高,但不包括   A.红细胞   B.血红蛋白   C.血细胞比容   D.白细胞   E.血小板

  [答疑编号]

E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北京最好白癜风知名医院
北京治白癜风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jkeqq.com/gxzyf/5650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