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:高脂血症 > 临床症状

糖尿病遗传性有多大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

糖尿病会遗传给下一代吗?遗传概率有多大?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。

遗传方面:如果父母都患2型糖尿病,子女患病率可达88%;如果单亲患2型糖尿病,子女患病率50%左右。

另一方面,如果孩子从小肥胖,那么长大后患病几率是正常体型孩子的4.4倍。

如果父亲患1型糖尿病,孩子有5-6%的机会患糖尿病;如果母亲患1型糖尿病,孩子患糖尿病的机会是3-4%。

男性糖友服用降糖药对生育小孩有影响吗?男性糖友备孕时使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都不会对孩子造成影响。

因为在睾丸中血管和精细管之间有一层防御细胞构成的血睾屏障,这层屏障可以把营养物质运送给精原细胞,同时把其他物质(包括降糖药物、胰岛素等)排除在外,所以备孕期服药是影响不到精细胞,也是影响不到孩子的。

糖尿病的遗传性,并不是直接遗传的疾病本身,而是遗传的疾病易感体质。也就是说,糖尿病人的子女比普通人的子女,更容易患上糖尿病。因此,糖尿病的发生,遗传只占到了一部分因素。糖尿病更多的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引起的,它是一种生活习惯病。

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都有遗传倾向,其中2型的遗传倾向更明显,而90%以上的患者都属于2型糖尿病。

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?

糖尿病除了遗传,还有环境因素,遗传是无法改变的,但环境是可以认为改变的,高危人群通过生活行为改变,可以明显降低糖尿病发生率。

我们先看看哪些是高危人群,就是比较容易得糖尿病的人群。

(1)年龄大于40岁

(2)有糖尿病前期(空腹血糖调节受损或糖耐量异常)病史

(3)有妊娠期糖尿病或巨大儿生产史(孩子出生体重≥4千克)

(4)超重、肥胖,体重指数BMI≥24kg/m2,男性腰围≥90cm,女性腰围≥85cm

(5)静坐生活方式

(6)一级亲属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

(7)高血压(高压≥mmHg,低压≥90mmHg),或服用降压药

(8)高脂血症

(9)有类固醇(糖皮质激素)性糖尿病患者

(10)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

(11)有严重精神病和(或)长期接受抗抑郁症治疗的患者

糖尿病高危人群要加强血糖监测,体检时除了测空腹血糖,最好还测一下糖耐量或餐后2小时的血糖。

怕遗传,怕得糖尿病,怎么办?

首先要学会吃,吃得好,血糖好,还能防止胰岛超负荷工作而累垮,坚持规律运动,消耗能量,燃烧多余脂肪,控制体重、饮食规律、食物多样化、少食多餐、调节精神压力、戒烟限酒等。这些说起来其实很简单,但是大多数人都做不到。因为忙碌的生活节奏和经济压力,让很多人习惯了亚健康的生活状态。

我们就只简单的谈谈控制体重,身边很多朋友每年都花不少的钱去办健身卡、去减肥,然而结果往往就是,大半年也没有去过两次。体重还是一天一天的往上涨。

糖尿病只是具有遗传倾向的一种慢性疾病,即使有糖尿病家族史,并不等于你一定会得糖尿病,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还是可以避免发展为糖尿病的。因此具有糖尿病家族史朋友,可能从年轻的时候就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,不要等到诊断糖尿病后再来注意。现代人拿健康换钱,等老了之后再拿钱换健康,却怎么都换不回来了。在某种程度上,糖尿病也是一种社会通病。希望大家都能重视健康生活,远离糖尿病!

初得糖尿病请及时纠正以下不良心理:

1、极度恐慌。害怕糖尿病给生命带来危害,恐慌因糖尿病并发症导致的致残致亡。

2、是放任自流。认为糖尿病仅仅是血糖高,加之初患糖尿病时胰岛功能损伤较轻,未罹患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,主观症状又不明显,病人往往放松警惕,从而失去宝贵的治疗时机。

3、盲从。相信一些道听途说的“偏方秘方”,或相信一些夸大其辞的医疗广告,四处求医问药,治疗没有系统性,用药杂乱无章,有些人甚至因服用一些伪劣的“保健品”和成分不明的所谓“特效药”,不但无效,反而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。

其实得了糖尿病,积极的心态才是控制血糖的基础,对待糖尿病一是既要有信心,又要重视。相信通过科学的治疗,能够控制好病情。要积极认真学习糖尿病防治知识,掌握战胜疾病的主动权,主动配合医生系统检查和科学治疗,抓住宝贵的治疗时机,尽早修复受损伤的胰岛细胞。当然,最医院的内分泌代谢科定期检查和治疗。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jkeqq.com/gxzlcbx/12016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